「我就是一個聽團仔。」聊起本想去大港開唱聽她最愛的The Flaming Lips,李沐皺起眉頭,「可是那時候要進劇組了,不能請假。」接著興奮的掏出手機,迫不及待分享她最喜歡的樂團,「就是他們讓我愛上搖滾的,不覺得封面超美的嗎?你一定聽過他們的歌!」
就是這張充滿想像空間的專輯封面,讓當時這個百無聊賴在誠品書店晃悠的高中女生,一股腦地栽進搖滾的懷裡,「我聽了一首之後整個愛上,開始瘋狂去找其他非主流的音樂來蒐藏。」從此,她的靈魂也有了節奏。
「搖滾,讓我覺得我是真正的活著。」她毫不掩飾的自我揭露:「可能是我的成長過程都太乖巧了。」李沐笑說,自己根本是活在上個世紀的古人,19歲才第一次接觸化妝品,讀書讀累了也不知道偷懶,她的小小反叛,只發生在耳機裡,「我有一段時間其實很憂鬱,根本不知道我人生要幹嘛,我努力的原因是什麼。」是搖滾與龐克文化的精神,讓她體悟到人生其實沒有什麼大道理,「我們生來只是為了體驗好玩的事情,而我只是沒有好好體驗,才會覺得沒有活著。所以我很喜歡在台下聽團,有一種腳踏實地存在當下的感覺。」
對所思所想侃侃而談,和5年前剛榮獲金鐘獎戲劇節目最具潛力新人獎、面對採訪卻有些怯生生的李沐判若兩人,「我一直都是很在乎別人眼光的人,只是我以前可能會想假裝沒那麼在乎,但我現在連那一份抵抗的力氣都沒有了,現在我會真正雙手一攤說,我就是這樣的人,我好在乎別人怎麼看我,所以請你們好好看我,帶著一顆善良的心看我,哈哈。」
不再抵抗真正的感受,承認並接納真正的自己,得獎至今她最大的獲得,就是放棄了執念,放棄身為李沐應該做什麼、不應該做什麼,「接受了真正想要的東西之後,那些受人影響的不安反應也會降低一點,可能以前我會在工作的時候做了一些奇怪的事情,回家之後就會百般懊惱,覺得我為什麼今天要那樣講話?我後來想想那應該就是我很在乎別人怎麼看,所以我在進行一場類似抵抗過敏源的防禦機制,現在我如果擔心別人怎麼看我,那我就安靜的待著就好。」
這樣的轉變,來自於疫情開始的每天寫日記習慣,在書寫中與自我對話,同時一邊梳理內在的心流,「不一定侷限於寫日記,有時候我也會在上面隨筆塗鴉,或是寫下每天發生的5件有趣的事,真的用手寫下來,會更知道什麼東西在我腦袋裡跑來跑去。有時候壓力太大,反而會連一句話都不想寫出來,越是這樣,我就覺得我越要寫,隔個幾天回去看,才會發現其實很多問題,現在看來已經不重要,會發現時間的偉大,心情會輕鬆很多。」
以前曾經很害怕面對鏡頭,如今的她,拍攝時可以在鏡頭前隨著音樂恣意舞動,眼神輕盈自在,流露出張弛有度的自信。這門放棄哲學,也實踐在她後來的角色揣摩裡。「比如說,我以前很在意排練的時候出錯,但我現在很喜歡排練,然後我很喜歡亂演,如果今天我們在排練的過程中,導演說他覺得這個方法不錯,以前的我就會堅持要能夠重現導演要的這個東西,但現在我就會跟自己說,那我要再多試另一個,因為會覺得既然有一個好的詮釋方法從我身體裡出來,那我一定可以重現它,所以我更要試試看有沒有什麼別的可能,出錯或出糗就沒那麼可怕了。」
非科班出身的背景,讓李沐剛接觸演戲時,總習慣以小時候念書的教條對待劇本,糾結著該應用哪些理論或技術來表達,結果反而忽略了表演真正的精髓,其實更是傳遞當下的感受給觀眾。「有一天我去看了黃河的戲,我稱讚他表演的超好,他就說,演戲妳也會啊,就是慢慢的聽,然後聽完之後,好好的反應,我就覺得……對欸,我最一開始也是這樣,只是我中間用太多腦袋了,所以我迷路了,錯失了反應的機會,因此我後來就比較依靠當下的臨場發揮。」
2022年,對李沐的演員生涯來說是重要的轉捩點,除了同時有兩部電影正在拍攝,還剛好遇到了疫情最嚴重的時期,剛開拍的《器子》天天處於被迫停拍的擔憂,劇組為了搶光、搶時間,每天開機都像在打游擊戰,作為演員,也只能配合著,在鏡頭前用最快速的方式馬上給出導演要的感受,李沐笑說,當時根本是在用腎上腺素在演戲。
「我覺得《器子》之後,我好像才比較知道演戲是怎麼一回事。」從《誰是被害者》的江曉孟到《器子》的徐子喬,李沐再度與張孝全搭擋,或許是因為有了更多機會與同一位資深對手演員對戲,加上特別去上了聲音訓練課調整呼吸方法,讓李沐有了更全面的觀察機會,「中間這兩年的過渡期,我一直在尋找方法,很像一隻無頭蒼蠅一直亂撞,但是在拍攝《器子》的時候,導演拍的很快,很多場戲都只會來一次、兩次,過去就沒機會重來,所以我必須要拿出我最好的樣子,也必須要相信大家,學會放下某些執著。其實在《器子》裡,有很多情緒比較激動的戲,我發現我好像可以靜下心來,去感覺它會怎麼經過我的身體,所以我就不會很緊張地一直要抓著那個好不容易揣摩到的感覺。」
在角色的情緒裡穿梭,李沐找到了最踏實的成就感,「我拍前一部戲的時候,某天拍了一場情緒比較重的戲,拍完後我就陷在一個很難過的狀態裡,但一邊又在不斷想著剛剛那樣演真的對嗎?然後我轉過頭看到導演,他就眼眶泛淚對我說:『李沐,剛剛謝謝你,演得太好了!』」從鏡頭外投射而來的肯定眼光,照亮了她內心不確定的角落,說到這,李沐也忍不住紅了眼眶,「被相信的感覺真的很好。」在這個行業裡,最大的成就感,就是得到大家的信任,增加對自己的肯定,「能和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情,看到成品大家笑得很開心,就是當演員最大的閃光點。」
對於激烈情緒的角色心境開了竅,但對現在的李沐來說,那些看似簡單的日常敘事,反而變得困難了。「我覺得《夏日的檸檬草》或是《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》這種青春洋溢的校園愛情劇最難演,困難的地方在於,每一個人的愛情觀都不太一樣,例如角色為什麼會講這句話?或者是為什麼這麼在乎這件事?我不太確定怎麼精準的表現反應的力道。因為如果照我的愛情觀,我會覺得反應太多了,但是演戲也不能太收,它沒有一個Drama點可以去用力,也會怕自己用力過猛不合理,很難抓住一個平衡。」
那麼,李沐的愛情觀又是什麼呢?「我在感情裡就是一個不自愛的人,我會很想要一直付出,但我後來發現那就是一種討好,而這種討好其實是一種索取,這樣不對,因為我根本沒有確認對方要不要我這樣對他付出,所以我的付出某方面來說是一種自戀的行為。」
透過一次次與角色的對話與理解,李沐也跟著更認識自己所嚮往的愛情,老生常談的先愛自己,說的很容易,但要真正落實在生命裡,還需要更多的自我提醒。「我後來覺得,在感情裡要付出,一定要是自己真的行有餘力可以做到的事情,或是我付出這些是我不求回報的,才能去做,不然一定都不會持久。」總之,把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放在第一順位,才是最重要的。
最後,我們聊到她希望演員李沐將來變成什麼樣的存在?「我希望我是一個沒有什麼不能演的演員!嗯……其實我覺得我只要安安靜靜的存在就好了。」想要一直被想起,卻也不想太耀眼,看似自相矛盾,在李沐身上卻一切都合理,因為她早已是一個這樣的存在:安靜地發光。
「我的光,不影響所有人。」就像她的兩位人生偶像張曼玉與周迅,知道自己擅長的事情,並努力做好它。「只要你有光,就算只是坐在那,別人也會看見你。」
PHOTOGRAPH_ZHOU CHUAN
PROJECT MANAGEMENT_JUJU CHEN
CREAT&TEXT_NANCY CHEN
STYLING_TITI CHEN
MAKE UP_ CHLOE CHEN
HAIR_JUN TSAISET DESIGN_ZEKE 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