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世界有魚丸控嗎?高鐵美食作家的台北、宜蘭、台南、高雄魚丸推薦
跟著高鐵美食作家吃虱目魚丸、福州魚丸、魚丸米粉。
By Shirley Lin, Coco Huang, text_陳靜宜, photo_林韋言 and 葉琳喬
一條魚經過初步分切,會有魚頭、魚肚、魚骨、內臟等。魚頭可以蒸滷、魚骨可熬湯、魚肉可蒸煮炒炸,內臟可烤煎,而最後的最後,那支離破碎、無法成形的部分,就刮成泥做魚丸吧。
魚丸,是魚對人類最後的溫柔。
記得小時候跟大人同桌吃飯,大人企圖拿單根筷子戳進椒鹽花枝丸的身體裡,不像日式尖頭筷,中式多半是鈍頭筷,鈍頭再遇上頑逆魚丸,滑動著身子躲開,總要經過兩、三回合才能把魚丸鎮住,大人把筷子交付給我,魚丸便當成棒棒糖啃,第一口切記要小口咬,一方面是燙口,待缺口處噴煙散熱,一方面是維持魚丸在筷子上的平衡度,可不能滾落呀。
魚丸經常被視為丸類的一種,彷彿「魚丸」不過就是個名詞,然而即使加入其他粉漿,我們還是能從一顆高比例魚漿的魚丸,發現氣味、用料、外觀皆不同。
不管是港澳的鯪魚球、馬來西亞的西刀魚丸,還是澎湖的狗母魚丸或花枝丸、馬祖的海鰻魚丸,都與當地風土緊密相連,只消透過一顆小球,便能認識一方風土。
Watch Next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