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猶記年少時吃排餐,我一律中規中矩點牛排,只有父親才會考慮羊排。至於我媽,她至今不肯碰羊肉,嚴正宣稱:「我怕羊騷味。」
長大後突破慣性嘗試了烤羊排,感受它炭烤後的獨特脂香;冬天的夜晚也跟著大夥擠在一起吃羊肉爐,嗅聞藥膳的香氣,佐豆瓣腐乳,配麻香麵線。我發現「羊味」其實並沒有那麼駭人,漸漸開始欣賞它風味上的魅力,定調它是一種願食人間煙火的「大人味」。
當然,許多人不吃羊肉,只是因為它那股特別的味道。這股風味來自羊脂肪中含量較高的中鏈脂肪酸,在烹煮加熱的過程中發散出來。經常吃完一頓羊料理後,口腔後味和鼻息間,都還能隱隱感受到那股餘韻。有人敬而遠之,也有人深深著迷。
桌上的羊肉來自哪
台灣市面上大部分看到的羊肉,其實多半是進口自紐西蘭、澳洲,油脂豐富的綿羊肉,但偶爾也能見到國產山羊肉。
據說台灣的山羊養殖產業,可追溯至日治時期。其中,中部濁水溪畔的沙質土壤適合放牧,讓這一地區成為重要的土山羊畜牧地。如今,彰化是全台肉羊飼養數量最多的縣市,並有全台唯二的羊隻拍賣市場之一,造就國產羊肉料理在中部蓬勃發展,像是彰化的溪湖,正是羊肉爐群聚的大本營之一。
國產山羊現宰新鮮,或連皮帶肉,或切成薄片,通常直接清燉或加入藥膳做成火鍋,高雄岡山的豆瓣和北部的紅燒也都是常見的作法。除了常見的羊肉爐、熱炒或燒烤,我也好奇羊料理的「奇香異色」還能透過哪些風貌呈現。
羊滋味還可這樣嘗
風味上,對治羊的羶味,一般會使用風格強烈的辛香料。沙茶、豆瓣、藥膳,再不就是孜然、咖哩、迷迭香。事實上,肉羊的飼料選擇、羊齡的選擇(例如,比起成羊,未滿12個月的羔羊並無明顯羶味)、羊肉的新鮮度等條件,都能大幅降低羊肉的羶味。
如今,使用香料為羊肉調味,與其說是為了掩蓋羊的羶味,更適合看作是廚師實驗出的美味方程式,讓羊味不但不是門檻,反而成為最迷人的賞味亮點。這究竟只是愛羊人恆愛之的說詞嗎?留待親嘗見真章。